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

土溝夜話(原作者:Daniel C)

土溝夜話

 土溝夜話 - 石雕家侯加褔藝術工坊。攝:Daniel C.

 

廣闊的嘉南平原上,稻田與蓮塘交織,一片井然有序的翠綠中央,有一棟別緻的紅磚小屋。這裡是一座叫土溝的小村莊,竹仔腳,是聚落的名字。
土溝村遠離一般的單車環島路線,計劃行程之時,嘉南平原的部份安排得比較輕鬆,除了是預留作緩衝,其實,若時間許可,我是很希望能來這裡一趟的。環島途中出了點意外,旅程下半部分從騎單車變成了坐火車,原本不一定成行的附加旅程,順理成章地成為台南遊蹤的一部份。
最接近土溝的火車站,是台南與嘉義之間的後壁。從台南坐了一個多小時的區間車後,跳上後壁車站外的計程車,司機卻搞不清我說的地址在哪裡。土溝由六個聚落 組成,村落分散,紅磚小屋佇立在偏離聚落的稻田中央,更是難找,只好打電話給早已到了村裡的朋友大貓,讓她跟司機用台語溝通。計程車穿過大片稻田,在村鎮 小路上左轉右拐,最後在一座天后廟前停下,大貓已在等候。看來小屋真的不容易找,大貓只好請司機把我送到最接近的一個明顯地標。司機一臉狐疑,為什麼一個 香港遊客,竟會跑到這裡來了。
的確,土溝並不是一般遊客會知道的地方,只有29戶人家的竹仔腳,更是一個平凡的傳統農村社區,如果不是大貓的介紹,我也不可能知道。穿越稻田後,終於來 到期待已久的紅磚小屋——石雕藝術家侯加福老師的工坊。大貓是台北人,熱愛登山,也熱愛鄉土文化,某日來到土溝,與侯老師夫婦一見如故,成為知交,也向身 邊朋友大力推崇,有機會一定要來拜訪這位鄉土藝術家,談天喝茶,欣賞石雕作品。工坊也是侯老師的家,地方不算寬敞,下午剛巧有客人到訪,大貓便趁天色還可 以,先帶我在村裡四處走走。
說土溝不是遊客來的地方,也不完全正確,不少熱愛藝術和鄉土文化的台灣人,都知道這裡有這麼一個好地方。隨著大貓在村舍與田埂之間打轉,忽然會在田邊看見 一座馬賽克瓷磚藝術雕塑,又或者在傳統三合院牆上發現色彩強烈的壁畫;還有以金屬片勾勒的白鷺剪影,在圍牆頂上起飛。這些富現代感的藝術裝置,跟背景的田 園與村舍,卻又能如此和諧地融合。也許一座座的雕塑,表現的都是村中日常事物;壁畫上記錄的,其實是傳統花布圖樣,還有村民過去的生活片斷。
在路上遇到的村民,卻不管是否相識,也不分老幼,對我們都好像「有朋自遠方來」般,十分親切熱情。我們在一座三合院前跟一位路上碰到的小妹聊天,她爺爺白 毛伯是村裡有名的種瓜能手,剛巧從田裡回來,二話不說,便著孫女給我們送來兩大片香甜的哈蜜瓜。回侯老師家之前,經過包阿嬤的小花園,阿嬤熱情地請我們到 屋裡去坐,一進屋裡,便被客廳的牆壁吸引住了:一幅幅用色獨特、風格樸實而充滿幸福感的畫作,掛滿牆上。八十有五的包阿嬤,原來是村裡四位祖母級畫家之 一,七年前,高雄的陳淑惠老師來到社區教村民繪畫,後來只有四位阿嬤堅持下去,更畫出興趣。阿嬤過去沒拿過畫筆,甚至連字也不會寫,她笑說只覺得畫筆比鋤 頭還重,後來才越畫越有自信,也畫得越來越開心。


土溝農村美術館 (1)


這充滿藝術氣息的村莊,其實是一座很特別的展館——土溝農村美術館,四個月前才正式開幕,也沒有作很高調的宣傳。2003年,一群台南藝術大學(南藝)師 生與藝術家來到村裡,決定協助社區對環境開展藝術改造,與村民一起經歷近十年的努力,成功建立了全台灣首座農村美術館。以整個農村聚落為藝術展場的概念, 讓我想起日本瀨戶內海的直島,不過最大的分別,在於土溝並不以觀光和產業為出發點,而是以安居樂業、尋求更美好的農村生活為訴求;沒有商業氣息,也不因為 有遊客而改變生活作息。當世上很多地方均以改善居民生活的理由,對地區環境與傳統作出無法逆轉的改變之時,土溝村民以純樸、好客與人情味來取代過度的華麗 開發的堅持,更加值得讚佩,也提醒我們這些觀光過客,莫讓個人享樂的喜好,成為滅當地生活與文化的催化劑。


土溝農村美術館 (2)


回到侯老師家時,夜幕經已降臨,侯師母正忙於張羅晚飯。本來只計劃作簡短探訪,盛情難卻之下,變成留下吃飯,實在不好意思。侯師母說的「很簡單的家常便 飯、多一雙筷子而已」,卻一點也不簡單:皇帝豆炊飯、蒸茄子、香煎鮭魚、自家種的莧菜,還有不知名的野菜,蔬菜全都現採自師母的小菜園,有機又新鮮。沒有 太多花巧的料理,清淡但味美,總的來說,就是一種家的味道。大貓熟練地到廚房協助師母之時,我幫不上忙,便留在廳中陪侯老師喝茶聊天。侯老師言語不多,我 又是個不善說話的人,氣氛有點尷尬,看到桌上有個裝著小魚的玻璃瓶,便以此打開話題,簡短的交談中,從小魚說到這座紅磚小屋的興建,開始了解一些關於竹仔 腳藝術改造的情況。
侯老師是嘉義人,因為他的雕石巧手,連續獲得多個藝術獎項,土溝開展藝術改造初期,南藝邀請他到來為村裡創作第一件公共藝術品:一座象徵土溝精神的水牛石 雕。長達兩個月的駐村創作,期間與村民的交流互動,加上侯老師不計較經費的全心投入,讓大家對他留下深刻印象。2006年,藝術改造來到竹仔腳聚落,侯老 師也成為首位駐村藝術家,南藝師生百人出錢出力,合力為老師建造的石雕工坊,便是今天身處的紅磚小屋。冬暖夏涼的工坊,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門前更有一個 生態小池。台灣自去年開始持續大旱,村中水池都快乾涸了,生態池也不能倖免,侯老師痛心池中小魚,便把牠們救起暫養於玻璃瓶中,這幾天若繼續大雨,稍後便 可以放回池裡了。



石雕家侯加褔藝術工坊。石刻作品《保佑》及《靜》。照片提供:大貓


晚飯後大家圍著一起喝茶,我送了一本自己寫的書給老師,請他指教,內容雖然跟藝術無關,老師還是細心地翻閱。翻到關於香港地質和岩石的一篇,老師的話也多 起來了,只看圖片便說出岩石的種類。浸淫石雕藝術多年,老師當然是石的專家,趁機會請他教那種石質適合雕刻的問題,也了解到過去搜尋石材時的種種辛酸。侯 老師出身並不富裕,從前為了找適合的石材,經常要頂著烈日煎熬,和師母一起到八掌溪河谷底裡去採石。最大的威脅,是突如其來的洪水;長期的粗重摋抬,也對 身體造成勞損。雖然這樣,說起那段絕不平坦的創作歷程,侯老師總是面帶微笑,不曾言苦。老師從小熱愛繪畫,投身藝術,是他孩提時代的夢想,但因為家貧,唸 完小學便得出來當油漆工,直到四十多歲時,才能全身投入石雕藝術創 作,一步一腳印地實現他的理想。得來不易,因此倍加珍惜,更不會計較付出。
「這書有養分」,是侯老師給我的一句簡單評語,讓我好生感動。「養分」,是老師談話中多次提到的兩個字。侯老師最鍾愛的創作題材,是猴子,也因為雕猴,讓 他贏得多個藝術獎項和「美猴王」的稱譽;很自然地,紅磚小屋內擺設的,全是形態各異的猴子石雕。眾多石猴中,老師特別向我介紹一件老猴抱小猴的作品,創作 的靈感,來自從前在溪底採石的生活片斷。那時候生活艱苦,又不想把年幼的兒子獨留家中,只好冒險帶在身邊。抱著兒子在溪中涉水找石材的情境,通過侯老師的 巧手,化成眼前的這對石猴。這件作品雕工簡潔,旁人看來,也許不是老師最精彩的作品,但細看老猴,那小心翼翼平衡身體的姿態,那望向孩子的關切眼神,把慈 父愛子之情,生動傳神地表達無遺。因為曾有過這種真實的生活經歷, 才有如此生動的作品,這就是老師所說的「養分」。當這個作品能夠感動人心,也便成為了別人的「養分」。
自己沒有多少藝術細胞,侯老師在石雕藝術上的成就,不足半天的探訪,能瞭解到的,確實不多;與老師一席夜話,卻讓自己對創作與生活體驗之間關係的思考,啟 發良多。文字書寫,也是一種創作過程,跟藝術創作一樣,如果沒有「生活」這種養分,空有技巧與創作理論,也沒法創造出感動人心的好作品。
聽師母說,若不是下著這般大雨,應該可以看到門前生態池螢火蟲飛舞的美麗景象,下次來的時候,一定要住一晚才走。不經不覺間,已是晚上八點,為免妨礙老師 休息,自己也要趕高鐵回高雄,只好跟老師和師母道別。踏出門外等待接載往嘉義高鐵站的計程車,雨仍是下過不停,沒有夏夜螢舞,卻有雨中整齊而有節奏的蛙 鳴,其實也不錯。
第二天一早醒來,大貓已經透過 Facebook 傳來一張老師家門外景色的照片:霞光隱隱,煙水氳氤,白鷺成群從田中起飛。國畫般的境界,在現場感受,一定美得不得了,羨慕之餘,暗下了決定:下一次探訪 侯老師,要再向他好好請教創作心德之餘,也一定要在村裡住一晚,慢慢吸收這充滿靈氣的養分。
 

  http://thehousenews.com/nature/土溝夜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