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搏感情的情義相挺

IMGP6771_nEO_IMG

侯加福老師與土溝水牛的故事

水牛公園於九一年時,邀請石雕藝術家侯加福[2]老師雕刻石水牛,過程中藝術家與居民的互動,作品與地方文化的呼應,讓公共藝術充滿生命力,也在居民間獲得很高的評價與肯定,然而剛開始老師與居民的互動並非想像中那麼順利。

阿伯他們都,我在那裡刻,他都會假裝在除草,看的出來剛開始他們不敢正面看我,他們那時候還不能接受,後來我在那裡刻,風很大那個遮棚都會倒下去,他們就幫我綁,包括我如果早上去,他們都會幫我搬那些工具(侯加福,2003,民視異言堂)

在雕刻之前,協會也很擔心在廟前弄一個石雕水牛,居民會把它當成牛將軍,但是你看今天的居民,有誰會認為那是牛將軍嗎,每個人也認為那是一座公共藝術,咱就是要想辦法讓居民會認同(張佳惠[3]2004)




IMGP6778_nEO_IMG

傳統農村的價值觀念比較保守,當初想要突破空間綠美化的思維,邀請藝術家現場創作,許多居民也抱持著懷疑、觀望的態度,過去傳統的生活經驗中,農村的阿伯、阿姆與「公共藝術」是沒有交集的,營造協會長期以水牛精神[4]作為協會營造理念的醞釀下,透過藝術家侯加福現場的創作,將無形的水牛精神,透過石雕的創作化為有形的藝術作品。創作之前,協會幹部與藝術家達成共識,希望創作的過程能融入居民參與,藉由居民參與的過程讓作品與在地產生連結。

我們特別要求老師,請他在雕刻的時候,如果有庄裡阿伯過去看,請他休息一下,與居民聊聊天,跟阿伯泡個茶,即使沒做也沒有關係(廖國雄[5]2004)。圖3-20 藝術家侯加福現場創作,一開始居民還無法接受所謂的「公共藝術」。




IMGP6781_nEO_IMG

因 為侯加福長達兩個月的駐村創作,創作過程中與居民彼此交換農村的回憶,侯加福更進一步的將他與居民互動的結果結合營造協會欲推動的社區改造目標表現於作品 之中,透過藝術家與營造協會幹部在地方長期的溝通,水牛石雕成為當地居民引以為傲的公共藝術作品。從侯加福的創作自述中,我們更可以認識到公共藝術與社區 營造工作結合的進步理念。


IMGP6783_nEO_IMG

那 隻水牛為什麼還要雕小孩、雕白鷺鷥,那隻是在那裡撿蟲子吃,吃到後來一隻飛起來,一隻跳起來、一隻飛起來、一直飛起來,那代表在那個大自然綿綿不斷。那個 小孩在牛背上爬,好像他在那裡成長,在那裡一直延續下來,那個阿公傳阿爸,阿爸傳兒子,他兒子傳孫子,再傳曾孫,那個意義(侯加福,2003,民視異言堂)



IMGP6780_nEO_IMG

另人感佩的是當年在無計畫經費編列的情況之下,侯加福不問經費預算即全心投入創作,讓營造協會幹部們滿懷感謝,最後利用計畫節省下來的經費與幹部們各掏腰包補貼不足,完成這座土溝村的第一件公共藝術創作,從此也奠定了以藝術打造家園的夢想。


◎土溝農村藝術歷程――六年的藝術改造之路

2008/7/8│呂耀中(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碩士)│台南縣

上文摘自:
http://www.ncafroc.org.tw/abc/community-content.asp?Ser_no=191



IMGP6779_nEO_IMG


侯加福老師生平介紹與參賽作品  

以上相片,版權所有.
http://tw.myblog.yahoo.com/yore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